潘曹峰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自然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5、2010年分別在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學士、博士學位,曾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獎,北京市博士學位論文獎以及全國博士學位論文獎。其后于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低維壓電半導體力光電耦合效應及相關微納光電功能器件研究。以構建高性能微納光電功能器件為目標,以低維壓電半導體為載體,從材料的設計和可控制備出發,探索力光電耦合效應對壓電半導體光電器件性能的調制機制,研究了從單根納米線原型器件到由大規模納米線陣列構成的集成器件,在新型大規模柔性陣列式壓電光電子學器件的設計和集成、超高分辨率應力傳感及成像、高性能傳感器、生物交互和控制等領域中取得了重要進展。在Nat. Photon.、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ngew.
Chem. Int. Edit.、Nano Lett.、ACS Nano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00多篇,引用2300多次。 潘曹峰研究員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能源、復合納米能源、納米燃料電池及納米生物燃料電池以及自驅動納米系統。近年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壓電光電子學效應及其在光電器件中的應用,尤其是開展新型壓電光電子學器件、大規模柔性陣列式壓電光電子學器件的設計和集成以及這些器件系統在智能傳感、應力(變)成像、生物交互和控制與自供能微納系統等領域中的應用。2013年在《自然-光子學》雜志上發表重要論文。該研究利用垂直長的納米壓電材料陣列研制出大規模發光二極管陣列,并且利用壓電光電子學效應實現利用外界應力/應變改變納米壓電發光二極管發光強度的過程;研制出主動自適應式的、高分辨率的、以光電信號為媒介、并行理的壓力傳感成像芯片系統。實現了大規模基于單根納米線陣列的納米器件的制造、表征和系統集成;奠定了壓電光電子學效應及其在大規模傳感成像中的應用;在高于人皮膚分辨率的情況下實現了大尺度應力應變成像及記錄。 研究方向: 低維壓電半導體力光電耦合效應及相關微納光電功能器件研究 |
上一頁:傅玨 下一頁:楊愷 |
![]() ![]() |